今日处暑 夏秋交替 养生注意祛脾湿 防秋燥!

小亚
2024-08-22

“处暑”有“暑气至此而止”的意思,随着8月23日“出伏”,长达40天的“三伏天”终于结束,但是暑热天气的余威仍在,昼夜温差开始增大。而且今年整个暑期雨水偏多,暑湿严重,现阶段人体内的脾湿不但尚未排尽,秋燥也在应季形成。

5d14d2da4f83f.jpg

祛湿补肺

《内经》上说:“夏主心,秋主肺。”处暑不仅需要健脾祛湿,更要注重练肺补肾。

多吃祛湿滋阴的食物

常说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,秋天的“收”指收敛湿气,多吃酸性食物可以有效祛湿。可食清热利湿的食物,如冬瓜、赤小豆、薏仁米、绿豆等,同时要注重健脾养胃以固本,夜间不能贪凉,不能多饮冷饮,预防胃肠道疾病的发生。

阳虚.jpg

对于脾胃虚弱阳虚体寒的人群需要尽量减少瓜果摄入,同时减少食用海鲜、红肉,以保护肠胃。

补肺练肺 经常扩胸

处暑补肺,不仅可以减少秋季感冒的机率还能降低冬季慢性病发作的可能。中医养生操八段锦一直饱受大众喜爱,其中第二式的“左右开弓似射雕”,通过左右推拉的扩胸动作,可以更好的帮助人们排出体内浊气,吸收自然界的清气。

微信_科普文章_唠叨_20201104-09.jpg

可以每天早晨7点,平均操练40分钟即可。除此之外,太极也是不错的选择。

多按补肾穴位

三阴交:位于小腿内侧,踝关节上三寸,经常按摩可以起到健脾益血、滋补肾阴的疗效。

三阴交穴.jpg

太溪穴:位于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,可起到滋阴补肾的效果。

防止秋燥

在处暑期间人们往往有这种感觉:皮肤变得紧绷绷的,甚至起皮脱屑,口唇、鼻咽部干燥得冒火,大便干结等,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“秋燥”。

微信_科普文章_01精准篇_截图_01 拷贝.jpg

秋燥是由于气候干燥造成的,此节气期间发病多表现为咳嗽少痰、咽干不适、鼻燥口干、手脚心热等。因此,在养生方面,起居饮食都应以能促进阳气收敛为目的。

当心“秋老虎”

中医认为,处暑占有“暑”和“燥”两种外邪。

处暑,气候逐渐变凉爽。不过,处暑之时南方暑气一时间还难以完全消散,仍然会比较热,所有民间有“秋老虎”的说法。

所以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,当心“秋老虎”,小心中暑。

而老年人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,所以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。另外,入秋后人体抗病能力减弱,如果不注意会容易发生腹泻,婴幼儿等腹泻的易感人群要特别注意防范。

微信_科普文章_01精准篇_截图_01 2.jpg

总之,处暑节气是夏秋季节转换的过渡时期,人们应顺应自然,根据节气调整养生方式,增减衣物,舒缓情绪,增加休息,养阴护阳。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