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正处在气候冷暖交替之时。《春秋繁录》中记载: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”
那秋分时节在养生方面我们要重点注意些什么呢?
1.凉气入体 易秋燥
秋分以后,气候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,我们会发现天气越来越干燥了,会发现每到这个节气,我们的皮肤会渐渐地变干燥,嘴巴、咽喉都会比较干,这是因为天地的燥气增加了我们身体内在的水分消耗,所以这段时间一定要滋阴润燥,注意阴虚体质的调理,补充身体内在的阴液。
2.滋阴润肺
秋季燥邪伤人,易伤津液,会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,从而滋生一些疾病。当我们觉得咽喉发干、嘴唇发干的时候,单纯只补充水分已经远远不够了,要做好阴虚体质调理的功课,同时建议大家多吃润肺或白色的食物,这样可以预防呼吸系统病症的发生。
3.注意保暖
秋分之后气温明显下降,应当适时添加衣物,注意保暖。例如头部受寒,体内阳气会散失大,受凉后会引起头痛等。
另外,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,尤其要在这方面提高警惕。一些脾胃虚弱,怕冷、易腹泻的人,要特别注意肚脐的保暖,另外足部寒冷,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,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。
4.保持心情舒畅 安神戒郁
秋季景色萧条,“秋风秋雨愁煞人”,容易使人产生抑郁、悲伤的消极情绪,愁绪郁积会影响身心健康。因此要及时调理气郁体质。
天气逐渐凉爽起来,建议大家也可多去户外呼吸新鲜空气,多去亲近大自然,保持心情舒畅。
5. 保持充足睡眠
秋分过后,自然界的阳气趋向于收敛、闭藏,正所谓“秋收冬藏”。秋季易犯“秋乏”,保持充足睡眠能预防疲倦、乏力。
现代人因长期的工作压力,也会造成睡眠不好,导致内在气血的亏虚,需要注意的是,心脏病患者不宜“起早”。
6.秋分时节防宿疾
秋季是一个“阳消阴长”的过渡阶段,进入秋分节气后,常引起许多旧病,如消化性溃疡、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等的复发,患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若疏忽防范,则有加重的危险。
秋高送爽,云卷云舒,学好以上这几招,秋冬少生病,快快开启您的养生模式吧!
更多健康养生知识可关注微信公众号“亚宝九和健康管理”进行获取哦!